在张謇故里常乐镇,公共法律服务并非遥远的概念,而是群众“看得见、找得到、用得上”的贴心保障。位于常青路88号的常乐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,自2017年成立以来,便作为一座“法治连心桥”,将专业的法律服务融入日常,以“便民、利民、惠民”的扎实成效,切实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可及率,让法治阳光照亮百姓生活。
实体平台“一站可及”,法律服务垂手而得
中心精心规划的150平方米空间,是法律服务“可及性”的直观体现。这里没有门槛,只有清晰的功能指引:引导服务区作为“第一站”,以专人值守的服务台精准引导,让群众不再“摸不着门”;5个开放式业务窗口集中提供咨询、调解、信访、法律援助等“一揽子”服务,让群众免于奔波;“百姓之家”式的休息区,在提供便民设施的同时,也通过宣传资料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手边。这个集引导、办理、等候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平台,真正实现了从“多头跑”到“一站结”的转变,让公共法律服务成为群众“身边的存在”。
特色品牌“精准可及”,矛盾化解直抵心间
“杨大姐工作站”是中心一块响亮的金字招牌,它让法律调解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,实现了情感与法理的“精准可及”。“说句心里话”的模式,成为打开群众心扉的钥匙;“调解+”模式(志愿服务、心理咨询、法律宣传)则从根源上修复社会关系,预防矛盾再生。其独创的“三心三意”工作法(不忘初心、保持耐心、秉持公心;用诚意、善意、暖意真情服务群众),已成功化解逾2327起纠纷,其中重大、复杂疑难纠纷190多起,解决信访问题470多起。二十二面锦旗的背后,是群众“心事有人听、矛盾有人解、诉求有回应”的获得感,彰显了品牌服务直抵心间的深度。
专业力量“支撑可及”,法治守护专业可靠
法律服务的“可及”,离不开专业力量的坚实支撑。村居法律顾问在这里扮演着双重角色:在幕后,他们是调解员的“法律智囊”,为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提供精准的法律依据和判例支持,提升了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与公信力。在一线,他们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“普法先锋”,在“3·8”“4·15”“12·4”等重要节点,以案释法,现场答疑,将生硬的法条转化为通俗的语言。这种“逢活动必到场,遇问题即解答”的常态,极大地增强了普法的实效性与群众的认同感。
多元机制“融合可及”,解纷渠道畅通高效
为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落到实处,中心创新推进“融合法庭”建设,与四甲法庭联动,打造出解决群众诉求的“高速路”。“群众点单+调解员派单+法官接单”的服务模式,实现了诉求的精准分流与高效响应。对于现场调解需求,由法官、民警、司法行政干警、村居干部等组成的多元力量联合上门,形成解纷合力。这种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,将司法服务前置到群众家门口,实现了“一站式接收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,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率、更低成本得以实现,是公共法律服务可及性的升华体现。